連續18年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讓千萬個鄉村幻化成蝶。如今在全市,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鎮一天地,一域一特色,“昔日臭水塘,今日蓮花香”的變化已成常態。
花園鄉村重塑鄉風文明,如同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通道,在破立之間,不斷消解城鄉間的觀念沖突、填平橫亙于二者間的精神鴻溝,城鄉差距在不斷縮小。
為了加快城鄉一體化,“數字鄉村”建設又為麗水鄉村跨越發展插上了智慧翅膀,前景“未來可期”。
花園鄉村更宜居 群眾生活更幸福
一幢幢整潔靚麗的房屋、一座座花香怡人的美麗庭院、一間間古色古香的街邊店面,清澈的池塘里泛著漣漪,雅和亭里圍坐著納涼的村民……每個角落都是精致的風景。
若不是在村里的展示墻上看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前后的對比圖,很難想象這個令人艷羨的“花園鄉村”——縉云聯豐村,曾讓人退避三舍。
美麗環境催生美麗經濟。聯豐村村兩委順勢打造了“萬蓮花?ǘ≤図椖”。通過整合村邊的爛泥塘、臭水溝和拋荒田,打造40多畝超大荷花塘,在荷塘中間建設三層瞭望亭和水上游步道。同時,在荷塘四周,配套周長800米的卡丁車賽道。自2020年8月8日對外開放以來,這個項目已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20多萬元。
讓鄉村更好地對接城市,讓城市也更好地融入自然,越來越符合人們心目中對“向往的生活”的美好想象——麗水正積極探索一條花園鄉村帶動美麗經濟的發展新路。
這樣的一條路徑,最早源于2003年全省啟動的“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自2003年開始,麗水啟動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通過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基本實現了村莊“干凈有序”。
2019年,“千萬工程”再深化,麗水在全省率先謀劃啟動花園鄉村大創建行動,以推行諸如花園民宿、花園庭院、花園田園等更加細化的標準體系來進一步鞏固提升農村的人居環境。
截至目前,麗水累計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縣4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鄉鎮55個;創建花園鄉村208個,其中精品花園鄉村50個。
從示范村、精品村等美麗鄉村的建設,到農村污水、垃圾、公廁“三大革命”,再到如今“花園鄉村”的打造,麗水擦亮了鄉村的發展底色,讓鄉村宜居、宜業、宜游,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金山銀山。
每到周末,坐落于松陽縣四都鄉陳家鋪村的先鋒書店熱鬧非凡,大批游客蜂擁而至,村里的精品民宿云影心谷、飛蔦集等也是一房難求。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是偏居一隅的破敗“空心村”。近年來,通過“花園鄉村”打造,不斷美化的環境,吸引了資本和游客的青睞,從而讓古村綻放了新光彩。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縉云縣東渡鎮小仙都村。圍繞“詩畫山水地,澄心小仙都”的主題,當地從拆違清亂、植物造景、整理荒地、招商引資入手,大力開展花園鄉村創建。通過積極探索“農業+旅游”融合發展新模式,多維度培育戶外運動、休閑度假、親子研學、農場采摘等新業態。
云和縣石塘鎮灘下村借花園鄉村建設的東風,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的同時,通過對村莊進行“微改造、精提升”,吸引著不少游客前去休閑觀光,成為了麗水一個新晉的鄉村旅游“打卡點”。
類似的例子層出不窮。麗水花園鄉村建設所帶來的經濟價值,在鄉村旅游產業可窺一斑。據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麗水實現旅游收入1.43億元。其中,麗水戶外山水及鄉村旅游占總接待人數的65%以上,麗水鄉村旅游憑借著花園鄉村創建所展現的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豐富的民俗文化活動、優質的鄉村民宿產品等優勢,受到市場熱捧。
在麗水,花園鄉村建設不僅改變著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讓資源變資產、變資本,更意味著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引擎的激活。展望未來,更多具有“花園范、山水韻、鄉愁味、五彩業、共同富”麗水氣質的花園鄉村,將從精心勾勒的宏大畫卷中款款走來。
鄉村勁吹文明風 春風化雨來“鑄魂”
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的過程中,麗水深知美麗鄉村除了讓村里人像城里人一樣全面享受公共服務和生活便利,還要重構鄉村精神、實現鄉風文明。
那么如何實現鄉風文明?麗水的破題之道在于以百姓需求為導向,立足本土優勢,按照符合市場規律的方式改革創新,最終實現治理目標。為此,麗水推行黨建統領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的鄉村治理模式,致力于打造鄉村治理現代化先行區。
社會治理的基礎在鄉村,薄弱環節也在鄉村。在遂昌縣蔡源鄉蔡和村黨支部書記鄭惠仁看來,基層治理工作做扎實了,矛盾糾紛自然就少了,“預防在前、發現在早、處置在小嘛!”
不得不說,蔡和村還真有好辦法。去年3月,蔡和村在遂昌縣率先開展“信用村”建設,建立了以求和、守信為導向的信用評分機制。家家戶戶門口會貼“信用碼”,還設置了“信用分”的激勵清單。除了“信用分”,蔡源鄉還推出“和團”調解模式,村民有糾紛直接撥打“解紛100”服務電話APP,由鄉級綜治中心統籌“和團”調解員及其他力量,15分鐘內主動上門,承諾100%送上門、100%辦到位、100%管到底。
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在青田季宅鄉,當地通過鄉村聯動、部門聯動和法院確認等方式,創造了聞名全國的“季宅模式”。其調解的觸角覆蓋全域,延伸至鄉、村、村民組,建立起了村里的調解小組。2018年3月,“季宅模式”被列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標準化試點。三年來,季宅農村矛盾調解成功率100%,深受群眾好評。
在景寧白鶴村,因咸菜經濟發展而設的咸菜館成為這里的“美麗議事廳”。特別是,村里評選出的“靚麗好主婦”,發揮婦女特長,積極開展婚姻矛盾、鄰里糾紛、政策難題等化解,營造了家家戶戶和美生活的氛圍。“賢咸閑”咸菜館的徐大姐說:“大家經常在我店里吃吃咸菜、喝喝茶、聊聊天,有些矛盾就說明白了,有些誤會就解開了,信訪糾紛就少了。”“趙大娘”咸菜館的趙大姐說:“大家都喜歡到咸菜館閑聊,雖然有時也會爭論的面紅耳赤,但是爭完說開就好了,而且村里很多大事也就在大家的參與中定下來。”
如今,諸如“信用碼”“民情地圖”“事不過夜”等服務群眾特色品牌在全市推廣,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創成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14個、省級善治示范村452個。
為了實現鄉風文明,2018年4月,麗水市印發了《麗水市鄉風文明建設大行動工作方案》,根據鄉村振興戰略部署,“五大行動”“十件實事”“百村先行”“千村創建”,市、縣、鄉、村四級聯動,全面開展“五十百千”鄉風文明建設大行動,累計建成縣鄉村點四級文明實踐陣地3647個、農村文化禮堂1188家。
以文化新風滋養鄉村文明,鄉風文明也為鄉村綠色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在青田縣,山口鎮的文化禮堂辦起了“國際村晚”,來自美國、塞爾維亞、葡萄牙等12個國家的40余名外國友人、10名海外宣傳文化大使歡聚一堂,中國年俗涂上了文明互動的斑斕色彩。
文化為鄉村“提神”,鄉村也為留住鄉土文化而努力。2016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在松陽縣發起“拯救老屋行動”項目,對當地老屋進行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三都鄉酉田村村民徐關善說,老屋修復了,村里的年輕人愿意回家了,家族記憶和村落風俗的“根”和“魂”也回來了。
移風易俗的樸實民風,和睦融洽的鄰里關系……鄉村振興的文明之花悄然綻放。
未來鄉村數字化 奏響振興新樂章
順應數字經濟蝶變期的趨勢,麗水又把目光瞄向數字化改革,希冀給鄉村插上數字化的翅膀。
在遂昌,這座浙西南山區小城已率先行動——借力“新基建”機遇,遂昌搶抓數字經濟產業風口,對鄉村生態空間、產業發展、人居環境、基礎設施和鄉村治理進行重塑,致力打造一批“未來鄉村”。
在湖山鄉仙俠湖環湖3平方公里范圍內,正在緊鑼密鼓打造的“數字綠谷”,是囊括“生態+”“文化+”“數字+”于一體的數字生態產業體系項目。這里將在不太遙遠的未來“長成”令海內外數字英才向往的地方——除了富有活力數字化產業集群,最重要的是以絕佳的生態環境作為都市人的“第二空間”,鍛造出最具幸福感的工作、生活方式。
“在最美的地方,發展數字經濟;以向往的生活,聚集有趣的人。”在科學規劃引領下,2020年,遂昌成功“聯姻”網易聯合創新中心、西山驛數字人才培訓基地、仙俠湖水上運動中心、湖山匯雙創中心、Holovis數字文創中心、晶盛機電研發培訓中心等20多家數字經濟頭部企業。截至今年6月,“天工之城—數字綠谷”社會資本合同投資額已近80億元。
同樣在遂昌,新路灣鎮蕉川村關于“未來鄉村”的打開方式則體現利用大數據平臺進行“信用+鄉村治理”。
來到蕉川村便民中心,數字大屏上滾動展示著村莊情況、人員信息、產業結構等內容。其中展示的“信用鄉村”數字化應用,記錄了村民居民的信用分值,這是“信用+鄉村治理”試點的重要內容。據了解,村民居民信用分值由省自然人公共信用分和基層治理賦分組成,其中前者是基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歸集的信息,后者由縣有關部門從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等維度進行考量。
“前段時間,我們村的張建宏在強降雨天氣中主動發現并幫助處置了一起山體滑坡事件,因此就獲得了加分。”蕉川村黨總支委員張芳林說,“村民積極參與村落環境保護等公共事務,就能獲評加分。積分排名靠前的村民,可以獲得停車收費優惠、評優評先等權益賦能,F在村里環境越來越優美,村民都自覺維護自己的信用積分,鄉村建設越來越順暢。”
在松陽縣,大東壩鎮茶排村正在打造的“未來鄉村”旨在通過住數字經濟發展機遇,來增強鄉村文旅的競爭力。
關于茶排村,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這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村落”。而放眼古村落資源豐富的松陽,茶排村并不具備特殊的優勢。于是,近年來,古老的茶排村還重新塑造了另一面——活力四射的“年輕態”。
去年年初,松陽大東壩鎮強村公司和浙江訊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松陽鄉趣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以茶排村的“共享小院”等為載體,探索在“創新機制、市場渠道、數字引領”方面走出一條鄉村旅游發展新路徑。這條新路的基石是,大東壩鎮是一個盛產“網紅”的鄉鎮。過去一年,利用網絡平臺,茶排村多次承辦大型直播活動。“互聯網的傳播和交易,使城鄉的鏈接更有效、更精準,能激活更多的存量資源、閑置資源與自然稟賦。”松陽鄉趣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的負責人馬建武說。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縉云縣于近年來加快推進數字建設向鄉村深度延伸,完善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擴大數字技術在鄉村各領域廣泛應用,取得了明顯成效。2019年,縉云作為麗水市唯一入選者被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列入數字鄉村試點示范市縣名單;景寧大均鄉伏葉村數字化研學基地為村莊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另一種可能”……通過政府與市場的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數字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落地案例正在麗水鄉村不斷涌現。隨著鄉間數字化探索的持續推進,“未來鄉村”的美好圖景正在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日漸清晰!
來源:麗水日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