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麗水市區后花園,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從不缺綠色,但“四季景致皆有萬種風情”的個性之美,卻并不僅僅源于綠色。
為在滿目蒼翠之間增添變幻的色彩,白云國家森林公園的彩色健康森林建設由“點”到“面”擴大,從“量”到“質”提升,逐步形成多林種、多樹種、多色彩、多層次的林相結構,昔日青山逐漸變得色彩斑斕。
這樣的變化并非局部的特例。十三五期間,麗水的美麗林相建設已達443.74萬畝,根據總體規劃,全市將經過20年的持續努力,建成1000萬畝珍貴彩色健康森林,占全市森林面積的47.6%。
在96.7%的森林覆蓋率上“增色”
“變化太大了!”市民王海東告訴記者,他幾乎每天都到白云國家森林公園登山健身,親眼見證了山景的演變,“過去放眼盡是綠色,現在四季色彩不同,登山的心情也不一樣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內,“林相不佳”是麗水森林生態的短板——“綠多彩少”,四季常青,缺乏色彩變化和季節變化,容易產生審美疲勞;“針多闊少”,全市針葉林占68.5%,其中松林占34.3%,“六邊”區域天然林更少,基本為人工松杉純林,多樣性程度低,缺乏垂直結構變化的自然美……
這樣的短板,在林場森林覆蓋率高達96.7%的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尤為突出。
“林相改造區域都是生態公益林,而《公益林管理辦法》和林木采伐限額的限制非常嚴格,我們只能對公益林林木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采伐強度不得超過伐前林分蓄積的15%,伐后郁閉度不得低于0.7。也就是說,我們的林相改造不能建立在‘砍樹造林添彩’上,而只能是發現一棵感染了松材線蟲病的就清理一棵,再種上新的樹苗。”白云山生態林場生產技術科副科長尤根彪告訴記者,正因如此,這些年來白云國家森林公園的美麗林相改造,主要包括每年對1萬多畝松材線蟲病感染疫木清理、30厘米以上松樹注射免疫劑、約400畝針葉林地進行林相改造和景觀提升這三個方面內容。
近年來,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從樹種選擇、森林景觀、生物多樣性、林相特色化等方面積極探索實踐美麗林相改造,每年4月和9月都要對白云山林場的白云山、庵堂、馬頭山、麗陽坑、水廠五個管護區的900個小班進行摸排調查,更新記錄各小班樹種生長、病蟲害等情況,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當年的改造工作。
“從2013年以來,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共完成林相改造面積1555畝,主要分布在公園道路兩側、麗陽坑沿溪以及迎城坡等區塊。”據白云國家森林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葉和軍介紹,依據色彩心理效應,他們分批引種楓香、銀杏、丹桂、黃山欒樹、烏桕、山櫻、紫荊等樹種,讓這些紅、黃、橙、紫、白等多系色彩與綠水青山相結合,“在營建不同森林層次的同時,營造出豐富多彩、令人愉快、震撼心靈的景觀效果。”
不再是滿眼皆綠的單調視效
從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入口出發,步行或驅車3.5公里,就到了獅子壇景點的櫻園。櫻園分三個區塊,面積近4畝,2014年引種了160多棵觀賞型櫻花樹種,是當時全省規格最高的櫻花園之一。從那時開始,每年3、4月間,櫻園便成為市民及游客前來賞花拍照的“網紅打卡地”。
“這批櫻樹是從寧波奉化的育苗基地采購的,當時我們把基地里地徑大于20厘米的樹苗都給選走了。”白云山生態林場高級工程師何金訓參與了櫻園的林相改造工作,他告訴記者,當時在櫻園建設項目確定之后,麗水專門向省級部門了解各地櫻花育種基地情況,找到了全省最大的櫻樹育苗基地。
櫻園選址行道旁,算是相對容易開展林相改造的區塊。這些年來,開展林相改造的林地山坡坡度基本在30°—45°之間,大型機械無法進入,“全靠人力一棵棵背進去,非常艱難。”何金訓告訴記者,林場立地條件較差,加上原有森林郁閉度較高,考慮到光照、搬運等因素,苗木的選擇也受到很大限制,“我們一般選種地徑約5厘米的樹苗,輕的有70-80斤,重的有一百多斤,一個人能背得動,再大一些就運不進山了。”
秋季的白云山不再一片碧綠,尤其是沿步云嶺一路向上,沿途景色千變萬化。其實,步云嶺沿線區塊的林相改造是在2013年和2016年陸續啟動的。
“以2016年步云嶺西側區塊為例,我們開展了267.8畝林相彩化改造和103.2畝森林撫育。植樹從2017年2月開始,每天都有40-50個工人從山腳的基地出發,背著樹苗登山五百多米,運送到植樹點。8500多棵苗木,前后花了2個多月才完成。”何金訓說,當時還有不少人抱怨“種樹不見樹”,這是因為樹木生長需要一定周期,由于林場本身的森林覆蓋率高,新種下的樹都被原有的高大樹冠給遮蔽了,“山林色彩的明顯變化,是在近幾年出現的。”
春季姹紫嫣紅,秋季色彩斑斕的景觀,能使青山更富動態變化、季相變化。而對樹種的選擇,也經過了深思熟慮。據葉和軍介紹,由于林相改造區域屬于森林公園范圍,為確保整體森林群落結構符合地帶性植被特征,設計目標群落結構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常綠闊葉林選擇閩楠等,而骨干彩葉樹種則主要選擇楓香、山烏桕等,以體現秋季紅葉、黃葉景觀,同時搭配山櫻花、紫荊、紫薇等樹種,豐富彩色效果。
層林盡染引來鳥語花香
在白云國家森林公園潘山岙麗庵段北側,一片20多畝的梅園里,一棵棵挺拔的梅樹枝干日益茂盛。
“梅園是去年林相改造項目之一,這批梅樹預計今年冬天就能開出花苞。接下來我們還將擴種30多畝梅樹。”尤根彪告訴記者,截至去年,白云國家森林公園已完成林相改造1555畝、投資2830萬元,“目前,《麗水白云國家森林公園提升改造工程(林相改造一期)初步設計(2021一2023年度)》方案已經完成,將迎來新一輪‘顏值’升級。”
據了解,在新一輪林相改造中,白云山將被打造出“四軸一帶,四季斑斕”的彩色森林整體景觀效果。其中“四軸”是在登山游步道兩側30米范圍內,種植常綠樹種和彩葉樹種,彩葉樹木以映山紅、杜鵑、楓香、山烏桕、無患子等為主,常綠樹木主要有浙江楠、苦櫧等。“一帶”則指在塘山區塊沿線種植大于100米寬的成片杜鵑林帶,在白云寺康養步道區塊,種植100米寬的成片映山紅林帶形成春季彩色花帶。“四季斑斕”則是補植楓香、山烏桕、無患子紅豆樹、紅楓、刨花楠、娜塔櫟等,局部節點周圍栽植山櫻花、映山紅、杜鵑花等,搭配原有的常綠闊葉林基調;在水章田栽植映山紅、山茶花打造紅綠融合點;在潘山凹栽植梅花,打造梅園;在塘山栽植紅、白、紫、黃等顏色杜鵑,打造彩色杜鵑林,形成春花秋葉的珍貴彩色森林景觀。
從層林盡染到鳥語花香,美麗林相改造不滿足于見綠見彩,更要讓森林“彩起來”“美起來”。這是白云國家森林公園的具體實踐,也是麗水建設彩色健康森林的核心要義。
2016年初,《麗水市美麗林相建設總體規劃(2016-2035年)》正式實施,按照“遠近結合,統籌布局,突出重點,由點到線,連線成片”的原則,明確“一江、四路、十城、百景、百鎮、千村”的總體建設布局,遵循景觀生態學“基質、斑塊、廊道”的基本原理,構建以城鎮、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森林休閑區、國有林場、集體林場、承包大戶等為“斑塊”,以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干線河道兩側為“廊道”,以村莊風水林、城鎮綠化等為“示范點”組成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全市域美麗林相景觀帶。
“山巒層林盡染、森林鳥語花香”,一幅大花園最美核心區的美麗畫卷正在世人眼前徐徐展開。
來源:麗水日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