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荷響應市場化機制,保障了電力供需平衡。“平時企業一個小時的用電量是2萬到3萬度左右,我們根據實際生產情況將2800千瓦用電負荷以3.75元的價格參與了競價。”相關參與負荷響應的企業負責人算了一筆經濟賬,如果響應執行成功的話,按出清價格3.8元計算,企業一次性大概能獲取補貼紅利1萬元左右。
本次試點響應于9月2日8時—9時之間執行,為期1小時,是在省能源局支持指導下,由麗水市發改委、省電力交易中心、國網麗水供電公司三方聯合發起的基于市場化用戶分擔共享機制的負荷響應專項市場試運行,也是自5月份三方聯合完成高彈性電網負荷響應專項市場試點運行后的又一創新模式,負荷響應專項市場試運行正式步入2.0時代。
據悉,本次試運行沿用日前邀約型削峰響應交易模式,即浙江電力交易中心通過電力交易平臺、網上國網APP等方式向符合條件的電力用戶發出邀約,用戶進行交易申報,按“單邊競價、邊際出清”原則確定中標市場主體。同時,由全市普通直接交易用戶按照自愿原則參與本次負荷響應專項市場試運行,響應費用由所有普通直接交易用戶共享共擔。
“我們此前開展的負荷響應專項市場化試運行主要是針對‘賣方’引入市場化競價模式,用戶可以按照約定的響應時段,在不影響其主要生產的前提下,停止或降低一部分輔助用電設備的用電負荷,從而減少高峰時段的用電負荷,并根據所降低的負荷數值獲得相應補貼。”國網麗水供電公司客服中心副主任陳俊仕解釋說,此次試運行,主動參與需求響應的用戶,依然可以獲得補貼,與1.0時代相比,這次“買方”費用來源由政府補貼,變更為由市場疏導——全市普通直接交易用戶按照當月的實際結算電量占比分擔。
換言之,此次負荷響應把買賣完全交給了市場。“在用電緊張的時候,適當提高一些用電成本我是理解和支持的,畢竟已經有人停下了他們的生產線把電讓給我們用,這體現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原則。”浙江陜鼓能源開發有限公司電氣工程師柳昌才說,他認為積極響應電力市場需求,是企業作為用電大戶應盡的一份社會責任。
來源:麗水日報
![]() |
![]() |